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性教育大方讲,文明方能破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20:15:00    

“提起隐私部位不丢人。”山东枣庄某小学的班会课上,张老师用这句话撕开了传统教育蒙在性话题上的遮羞布。当六年级学生用性器官的学名坦然讨论身体构造时,这场被全网点赞的课堂实验,在传统教育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而正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身体隐私部位,懂得爱护自己与尊重他人,本就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性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在传统观念里,性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很多家长羞于向孩子提及,学校老师在教学时也常常选择略过。然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对自身和异性的身体会产生好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恰当的途径去了解,从而产生误解或受到不良影响。

张老师发现部分学生用脏话互相攻击、穿着暴露。这恰恰反映出孩子们对性知识的匮乏和对隐私部位的不了解。她深知性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责任,在班会课上开展性教育。她科普生殖器的学名,让孩子能准确表达自身情况;告诉孩子什么情况下隐私部位可以给别人看,什么情况下要提高警惕,以及如何保护这些器官。这些内容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就像教孩子认识交通规则以保障出行安全一样,性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读《西厢记》时,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这种对生理知识的暧昧态度,在张老师的课堂上遭遇了现代文明的解构。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内在的生命力。北京师范大学《珍爱生命》教材的修订史,堪称中国性教育的微观镜像。2017年因插图争议被迫下架,2023年改版后成为全国推广读本。挪威推出虚拟现实性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学习应对骚扰。

打破性教育的“羞耻枷锁”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当提到隐私部位时,班上有人捂脸,有人坏笑,还有学生说这是“超纲”内容。其实,孩子们对性存在着一种本能的羞涩和好奇,这种羞涩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演变成羞耻感,导致孩子在遇到与性相关的问题时羞于启齿。

张老师没有被孩子们的反应吓退,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性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了解性知识是一种健康的认知过程,不应该感到羞耻。就像他说的,“大人先正视了,孩子们才能正视。”只有当我们以开放、科学的态度对待性教育,才能让孩子摆脱“羞耻枷锁”,以健康的心态去认识自己的身体。

当学生面对生殖器学名或捂脸或坏笑时,实则是千年文化基因的条件反射。就像《萨摩亚人的成年》所记载的,“原始部落将性启蒙作为庄严仪式,而所谓文明社会却制造了认知禁忌”。张老师课堂上的医学解剖图式讲解,与达·芬奇绘制《维特鲁威人》时的科学精神遥相呼应,人体构造本应如星辰运行般自然,羞耻感实则是文明进程中异化的产物。

性教育与时俱进

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张老师正在筹备下一期性教育课,除了身体认知、性别意识之外,还要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性侵等恶劣事件,以及被侵害之后的应对方法等。

在新时代,性教育不仅要关注生理层面的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比如,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性侵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性教育还应该涵盖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也能保护好自己。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罗曼·罗兰曾这样期许:“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而性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培养既能正视身体的自然属性,又懂得守护灵魂的神圣尊严的“完整的人”

庖丁解牛大家都很熟悉,也为新时代教育者提供了启示。唯有像解牛般透彻认知生命机理,方能“以无厚入有间”化解成长困惑。当枣庄的孩子们学会用医学名词准确描述身体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能力,更是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知。

这场看似平常的班会课,实则是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刻度。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宣言,到现代课堂的生理学启蒙,人类始终在完成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当教育者能如张老师般坦荡地面对生命本质,文明方能突破蒙昧之茧,抵达更自由的境界。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陆玄同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