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那些和山东德州齐河相关的古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7:30:00    

#山东#​#德州#​#齐河#​#齐河头条#​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齐河县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南依黄河,北接禹城,自古便是交通要冲与文化交汇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祝阿”,后因黄河改道、驿路兴盛而成为文人墨客经行吟咏的焦点。以下结合古诗与文献,梳理与齐河相关的诗作及其文化背景。


一、 驿路行旅:黄河渡口与古驿沧桑

齐河因黄河渡口和驿路枢纽的地位,成为南来北往诗人的驻足之地。

1. 黄景仁《晓发齐河县》

诗句:“朝发齐河驿,乃道耿济渡。飞梁破长烟,断岸积阴雾。万弩奔流攒,如挟鼓声怒。”

此诗描绘了齐河耿济渡口的壮阔景象,黄河奔流如弩箭齐发,烟霭笼罩断岸,凸显其作为军事与交通要冲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耿济渡”源自东汉耿弇讨伐张步的历史事件,后成为齐河古称“祝阿”变迁的见证。


2. 曾广钧《齐河题壁》

诗句:“穿山古驿兼愁断,到海长河破晓流。”

诗人途经齐河古驿,借大清河的奔流与驿路的苍茫,抒发羁旅愁思。诗中的“大清河”即古济水,1855年黄河改道后湮没于浊浪,唯余诗中旧影。


3. 朱茂时《茌平道中》

残星数点照人行,扑面凉沙惹去尘。回首鹊华山尽失,又骑羸马过茌平。

此诗记录了自历城(今济南)至茌平的驿路行迹,必经齐河,展现沿途风沙与远山交错的萧瑟。


二、 帝王巡幸:乾隆南巡的驻跸诗篇

乾隆帝六下江南,多次驻跸齐河行馆,留下系列叠韵诗作,成为齐河历史的重要注脚。

1. 《齐河县行馆作》

“晏子祠边十亩居,春风初度驻銮舆。虽曰奉宸心切耳,可知图逸事惭予。”

诗中提及晏子祠,呼应齐河晏城作为晏婴封地的历史,乾隆以帝王视角自省“图逸”之愧,暗含治国勤政的寓意。


2. 《齐河县行馆三叠旧作韵》

“祝阿复此一宵居,行馆逐程堪驻舆……大吏小僚都扈跸,叠宣民隐细咨诸。”

叠韵诗中多次提及“祝阿”旧名,体现乾隆对齐河历史沿革的关注,同时记录其考察民情的务实态度。


三、 自然风物:齐河八景的诗意映照

清代《齐河县志》载“齐河八景”,多与济水(后为黄河)相关,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

1. “渔舟唱晚”与厉鹗《晚次齐河》

厉鹗诗云:“饮水防齐瘿,怀乡类越吟。何堪更南望,烽火被郊坰。”

诗中“饮水防瘿”暗指齐地水质问题,而末句补全了原诗对时局的隐忧。此诗背景与“渔舟唱晚”的静谧形成对比,展现自然与战乱的张力。


2. “济水左绕”与李长霞《途次齐河县过黄河》

“湛湛清济水,忽入浊河流。川渎有迁移,人事将谁尤。”

诗人借济水被黄河吞没的变迁,感慨地理沧桑与人事无常,映射齐河八景中“济水左绕”的消逝。


3. “隐城蜃气”与查慎行诗

“日暮大清桥畔望,一丛春树雍齐河。”

此景虽未直接描写蜃楼奇观,却以大清桥的暮色春树,烘托齐河的古朴与神秘。


四、 文人抒怀:宦游与羁旅的愁思

齐河作为南北通衢,亦承载了文人仕途浮沉的感慨。

1. 戴亨《正石》(齐河县署作)

“苍翠辞高峰,背向人间立……位置失本真,顽蠢一拳石。”

诗人任官齐河时,借县署奇石的“背立”之态,隐喻官场中人的迷失与无奈。


2. 刘大观《齐河旅店》

“鬓发白头鸟,游踪赪尾鱼。到家多是梦,慰远只凭书。”

以“白头鸟”“赪尾鱼”自喻漂泊之苦,道尽宦游者的孤独。


3. 张问陶《三月十八日晓发齐河》

“警鹤一声原易退,閒鸥万里或难驯。”

离任济阳时途经齐河,借鹤与鸥的意象,抒发对官场束缚与自由向往的矛盾心境。


齐河的古诗文化至今仍被传承。2023年“七夕诵诗情”诗歌朗诵会上,当地诗人以《渔舟唱晚》等为主题,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结合,重现“济水左绕”“官堤荫柳”的意境。此外,重建的大清河风景区复原了“齐河八景”中的经典场景,让古诗中的山水在现实中延续。


齐河的古诗,既是黄河波涛与驿路风尘的见证,也是帝王巡幸与文人咏怀的载体。从乾隆的叠韵诗到旅人的羁愁之作,从“济水清流”到“黄河浊浪”,这些诗篇串联起齐河的地理变迁与文化脉络。如今,通过地名保护与文旅融合,古诗中的齐河正以新的姿态焕发生机。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