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 | 毫厘之间,刻出神韵万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宗智
曾几何时,黄河故道的风掠过鲁北平原,在德州西部的运河古渡掀起层层泥浪。这片被“母亲河”反复浸润的土地,埋藏着制陶人世代守护的黑色密码——"红胶泥"。这种深藏于地下三米的特殊陶土,源自于黄河改道时与运河水系碰撞出的地质奇迹,如今又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幻化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德州三宝之一——黑陶。
关乎美学创造
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一处角落里,黑陶雕刻大师毛军正神情专注地在一件黑陶笔筒上篆刻《沁园春·雪》的诗文。他用一只手轻轻握住笔筒上下两端,另一只手则将刻刀捏于拇指与食指间。刻刀所及之处,笔锋飘逸灵动。

四十年前,学机械出身的毛军偶然间对黑陶展品“一见钟情”,由此踏上了学艺之路。“我从小就对书法、美术很感兴趣,黑陶雕刻同样关乎美学创造。完成一件作品后,把它放在展台上细细端详,仿佛无形中产生了一种交流和沟通。”
毛军所独创的硬刻技法,是德州黑陶的一大艺术特色。工作台上的各式刻刀,便是他的“十八般兵器”。圆刀用于刻画线条,以刀代笔,画面如行云流水;棱刀用于篆刻文字,微雕时每个字仅有0.3毫米,达到了盲刻的境界。

镇馆之宝《蛋壳黑陶高柄杯》上的刻字就出自于毛军之手。蛋壳黑陶杯高约40厘米,中间预留刻字的部分厚约0.2毫米,而一般鸡蛋壳的厚度则在0.3毫米以上。这就要求在刻的时候,非常小心。毛军说:“如果手劲儿过大,容易刻着刻着就把它啪一下捏碎了。”
再比如《五虎上将》卷筒,作品取材于《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的五员猛将,运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节,获得首届中国黑陶艺术创新设计大赛“工艺创新奖”金奖,此外还有《孔子七十二贤人像》《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谱》《金陵十二钗》等。“平时创作一件作品可能只需要两三个月,但素材的收集和积累可能已经在酝酿很多年了,构图和造型都需要不断修改、调整、打磨。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还要做到高于生活。”毛军说。
传承精神内核
在毛军看来,从远古而来的黑陶,寄托着先人的情感与精神,而德州黑陶也是用最具本真的塑造言语和雕刻技法去表达灵魂、传递美感。“在这点上,德州黑陶依然传承着上古黑陶的精神文化内核。”


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作,是中国古代制陶技艺进入鼎峰的重要标志,被史学家誉为“原始文化的瑰宝”“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千年岁月流转中,黑陶技艺曾一度失传。
上世纪70年代,德州率先让失传数千年的黑陶技艺再次“复活”,并与现代技艺结合,使其成为展示中华经典文化的艺术珍品。德州黑陶的艺术价值源于其独特的工艺特点。轮制成型,使产品造型粗矿朴拙;无釉压光,使表面虽有光泽却不浮艳。黑色陶体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紫靛银等不同光泽,晶莹幻变,富有金属感,“叩之如馨,望之似金”。2014年12月3日,陶器烧制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度焕发光彩
曾经,采泥人遵循着"春取阳坡,秋采阴洼"的古训,在特定节气采集陶泥。而今,这抔跨越时空而来的泥土,承载着《天工开物》"水火既济而土合"的智慧,凝结着"黄河百转终入海,故道红泥自生辉"的天地玄机,在每一次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不断续写传承密码。

与古代传统的软刻黑陶相比,现代黑陶则采用创新硬刻技法。在高温烧纸成型的黑陶表面,用刻刀以线、面、点、印文等进行雕刻,融入书法、绘画等文化,使黑陶艺术承载力更加丰富。
毛军认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离不开创新,“我们在黑陶制作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甚至是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特点、创作技法,这样可以提高它的艺术价值,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汲古而不泥古。”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 路边遇到这种诡异姿势的鸟,别碰!赶紧远离! 04-13
- 行走黄河 | 毫厘之间,刻出神韵万千 04-13
- 小区交付一年多周围都是荒地(扬子晚报) 04-12
- “英派斯杯”青岛市六运会射击比赛开赛 200名青少年赛场逐鹿 04-12
- 历下区城管局:闻“风”而动,多措并举保障城市平稳运行 04-11
- 果然视频|2025齐鲁春季车展,众多厂商推出车展大特惠 04-10
- 表演艺术家叶琳瑯逝世,享年93岁 04-09
- 镇江:深耕“村晚”文化品牌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