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中国行|南京市金寨沙河红色之旅考察学习团活动令人振奋:把楹联文化写在红色热土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5:31:00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4月8日,南京市金寨沙河红色之旅考察学习团一行11人赴大别山金寨县沙河乡,学习金寨沙河红色文化工作、学习军委训管部驻点扶贫工作经验,就沙河乡楹联文化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梓树村创建“中国楹联文化村”的可行性及实际需求,并向当地赠送楹联、书画作品及图书,助力文化传承发展。

调研座谈:共话楹联文化与乡村振兴

考察团由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匾联工作委员会组成。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会长陈炜,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顾问姚正陆、赵永艳,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秘书长陶宏,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邢曼丽,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名誉主席袁裕陵,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曹福华,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刘晓、周金陵等抵达沙河乡后,迅速与乡政府、梓树村两委及当地文化工作者展开座谈。

合影留念

金寨县沙河乡党委书记高大连介绍说,金寨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近年来以“红色铸魂、绿色筑基”为发展理念,系统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沙河乡则以红色旅游驿站为核心,整合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周维炯烈士故居等资源,推出“银杏观光+红色教育”特色线路,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灵芝、天麻等土特产,带动贫困户增收。他指出,沙河乡作为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期待携手南京诸位楹联文化红色文化专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陈炜与高大连

捐献书画

邢曼丽发言

考察团团长陈炜表示,沙河乡将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令人振奋,南京与金寨同属红色热土,未来可深化两地文化交流,共同探索楹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袁裕陵表示:脱贫了以后文化要跟得上,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要把梓树村打造成中国楹联文化村,南京是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秦淮区和江宁区是中国楹联文化区,还有四个学校是教育基地,“革命老区有这么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我们很有信心,也一定能做到,把楹联文化写到红色大地上。”邢曼丽期待,“能把传统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下去,邀请全国的楹联名家进校园,辅导教学”,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人,最后每年的春联都可以自己写。

邢曼丽捐作品

袁裕陵捐作品

刘晓捐作品

考察团向沙河乡捐赠了精心创作的楹联、书画作品及红色文化、楹联艺术类图书。座谈会上,双方就梓树村楹联文化村的创建标准、资源整合、品牌推广等展开深入探讨,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实地考察:感受红色文化传承活力

周金陵的心情格外激动,2016年他来这里扶贫,为此地做了规划,包括学校、村部卫生室、陈列室,当时乡里没有钱,一趟趟跑县政府要钱,自己办酒厂挣钱。“规划首先要考虑有什么历史,第二有什么特产,第三有什么气候。七彩的梓树村:赤,首先抓住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黄,大力发展黄精中草药;绿,保护绿水青山;白,搞好医院建设……”

周金陵与漆祥云

周金陵指点当年规划图

见到周金陵,梓树村党支部书记漆祥云立即上前拥抱,喊了一声“周书记”。原来8年前,两人有师徒之谊。“以前的梓树村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村容村貌陈旧,资金匮乏,资源缺乏。我03年当兵,08年回梓树村,2014年进入村委,正好赶上2016年脱贫攻坚,遇到了前来帮扶的南京军区周大校,我们喊他周书记,他在村帮扶的时候,搞组织建设、阵地建设、规划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也是他跑上跑下,争取了各方面支持和资金,部队帮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学、文化乐园、卫生室、纪念碑、陈列室、安置点,都一手扶持起来,产业方面有光伏和酒厂、蚕桑和黄精种植基地。”

令周金陵欣慰的是,当初设计的宏伟蓝图,已基本成型。现在村集体经济位于全县前列,每年能达到100多万,在全县200多个村里面也能排到前20。村里还发展了光伏产业。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会后,考察团实地走访。沙河乡的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中。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周氏老宅,曾是邓小平、李先念等革命家运筹帷幄的指挥中心。1947年至1948年间,他们在此驻扎56天,指挥解放23座县城,歼敌近万人,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重要基础。如今,修缮后的旧址通过展板、照片和实物陈列,生动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瞻仰。与指挥部旧址相呼应的,还有革命烈士周维炯的故居。周维炯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其故居保存完好,记录着立夏节起义的壮烈历史,进一步丰富了沙河乡的红色文化内涵。 胜利纪念塔,当年是周金陵起草的碑文,记录了不费一枪一弹收编敌军的过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难得的是,沙河乡通过“红+绿”旅游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里既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红色印记,又有“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的金色浪漫,更有精品民宿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游客呈现出一幅“红绿交融、古今辉映”的画卷。据介绍,此地还有时髦的乡村春晚,唱歌跳舞民俗节目,舞龙舞狮子还有锣鼓,全部是农民自己演。这片热土正以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书写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的壮丽篇章。

展望未来:擦亮文化品牌新名片

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考察团团长陈炜表示“一路看来,感受很深”,“我们平时讲中国梦,第一句是国家富强,第二句是民族振兴,第三句才是人民幸福,两天的调研之后,感觉前两句非常重要,也是当时老一辈革命家、驻扎此地的红军战士的使命和初心,但是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人民幸福,一路看到焕然一新的农区、看到山上的居民迁下来,看到漆书记他们在新的规划下为学生、为孤寡老人、为这里的居民创造的幸福的生活模式,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这一次的金寨之行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我们党走过的这一百多年的光辉道路,初心本质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老百姓的日子真的过好了,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人民公仆最大的荣幸和职责。”

胜利纪念碑

陈炜讲话

当下,他更期待楹联文化能为这方红色热土赋能,“楹联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如果能跟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农民创业文化结合起来,就能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他建议把建立新的楹联文化红色根据地具体化、把目的路径和时间表落实下来: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基地,或者是国家非遗项目在革命老区的共建传承工作室,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发生在金寨山山水水、英雄儿女的风流往事,和当今创业的精彩篇章,创作成全新的内容,人物可以入联,给金寨走出的将军每人做一副联,可以在八月桂花香之际,组织金寨红二代红三代聚会,在大会上进行发布;此外,还可以用新媒体赋能,把金寨的老将军老红军的老照片,用AI技术复原,对现在的年轻人讲几句话,应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可以组织“乘着歌声的翅膀”大别山深度游、传统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甚至是养生游,开辟红色教育研学的经典路线,拉动当地旅游和农副产品的销售。此外还要在网上广泛征集,给农副产品写联,比如给灵芝写一副联,奖品可以就是灵芝,“当年周书记来此地扶贫不满一年,但他情满大地,千言万语一句话,就是希望老区的人民日子好起来;那么现在呢再往上走一步,让生活变得美起来。” “《八月桂花香》这首歌就诞生于安徽金寨,歌词生动描绘了革命胜利后苏区人民张灯结彩、庆祝新生的场景。” 袁裕陵说, 2009年,《八月桂花遍地开》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一个非常妙的策划。

此次调研为沙河乡楹联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沙河乡将结合考察团建议,完善梓树村楹联文化基础设施,培育本土创作人才,并计划联合南京文旅单位策划“红色楹联主题游”线路,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转化。南京市金寨沙河红色之旅考察团也表示将持续关注沙河乡文化发展,助力两地搭建“红色文化+传统艺术”交流平台,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文 陶宏|摄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