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屏山时评:为AI引擎装上“制度方向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9:54:00    

AI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政府治理快步迈入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的新阶段。在我省,多地政务服务中心引入“AI数智员工”,推动审批流程从“人工跑腿”转向“智能秒批”:晋江市河道堤防运行中心通过“AI智慧巡河巡堤”,为防汛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支持;“闽政通”APP采用“用户画像”技术,将惠企政策与市场主体精准匹配……技术赋能的背后,制度适配的滞后性、数据治理的复杂性、公共服务的伦理风险逐渐显现。我们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之间蹚出新路,让AI真正成为提升治理效能、增进人民福祉的“数字公仆”。

建立动态监管框架。当前,我省政务AI应用不同程度存在“监管时差”。某市智能审批系统曾因算法漏洞导致企业登记信息泄露,却因责任主体不明陷入追责困境。可借鉴新加坡“AI治理沙盒”经验,设立“智慧政务创新试验区”,建立“算法备案—运行测试—动态调整”三阶监管机制,允许政务AI在可控范围内先行先试。同时,构建“开发方技术责任+部署方行政责任”的追责体系,将技术风险关进制度“笼子”。

重塑人机协同生态。调研显示,我省基层公务员中能理解神经网络原理者不足5%,某区智慧城管系统也曾因操作失误导致工单派发混乱,这些都暴露出“技术代际差”与“能力断层”的双重危机。可借鉴外省做法,建立“3+1”能力提升体系:鼓励干部学习机器学习基础等相关课程及开展AI政务项目实践。同时,可在省大数据局设立“人机协作实验室”,开发“公务员—AI”双脑决策模型,在政策制定中,由AI完成数据建模预测,公务员则侧重民意吸纳与价值权衡,形成“机器算力+人力智慧”的决策闭环。

构建友好服务体系。技术温度不应让位于效率主义。某社区曾发生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终端而错过医保申报的案例,暴露出“数字鸿沟”背后的伦理困境。需构建“AI+人工”双轨服务网络,可在保留20%传统服务窗口基础上,开发涵盖方言交互、手语识别、语音增强等功能的适老适残智能终端。同时,建立“AI决策影响评估矩阵”,对重大项目开展算法公平性测试,切实筑牢技术应用的伦理防线。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