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孩子口中贪占四百多万,如何防住校园内的“硕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8:32: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源:人民日报

近日,山西汾西二中食堂食材费被贪占四百多万一事,引发了舆论关注。

据报道,在赵孟锁任该校校长期间,学校应用于购买食材的费用总额为1072万多元,但被截留、套取、挤占的食材费就有420多万元,占比约40%。不仅如此,学校还存在食材以次充好、菜品以素代荤、结余食材库存去向不明等问题。

汾西二中食材费遭“鲸吞”的案例,再次撕开了校园餐监管的灰色地带。当近四成餐费被权力之手截留,当孩子们的“盘中餐”沦为某些人的“唐僧肉”,这场触目惊心的腐败不仅损害了学生权益,更暴露出校园餐监管体系的深层病灶。

涉案校长通过“白手套”虚开发票、重复报账等手段,将监管体系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种系统性腐败的背后,是三重制度漏洞的叠加:资金管理上,现金交易与坐收坐支为暗箱操作提供温床;采购环节中,私人供应商垄断形成利益闭环;监督机制里,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双重缺位。正如汾西县纪委监委发现的,当食材入库单与监控记录长期“两张皮”,当膳食资金脱离阳光运行轨道,贪腐便如病毒般在监管盲区肆意生长。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腐败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涉案校长将食堂管理权变为私相授受的“肥差”,亲弟弟变身“影子供应商”,前同事成为“账房先生”,这种裙带关系编织的腐败网络,凸显了制度防线失守的惨痛代价。缩水的“校园餐”,肥了“硕鼠”苦了孩子,如何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孩子身上,成为亟待破解的治理命题。

为整治中小学“校园餐”存在的突出问题,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山西省纪委监委通过深挖案件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对发现的制度漏洞和机制“梗阻”,针对性地提出促改促治措施,推动从个案查处、重点惩治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提升转变。

比如,建立“刷脸支付+分账核算”模式,将资金流全程留痕,从源头上杜绝现金交易漏洞;政府采购与公开招标机制,打破私人供应商的垄断格局;家长参与陪餐以及后厨工作,构建起家校共治的立体监督网络;向全社会发布公告,奖励举报“校园餐”违法行为……这一系列举措,在制度层面重构了校园餐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理闭环。

除了以制度刚性守护孩子的“盘中餐”之外,也要借助现代科技切实推进“明厨亮灶”,以技术赋能提升监督效能。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在杭州召开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现场推进会,“校园餐”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103亿元改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8.5%。这不仅为家长参与全程监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手段将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有效降低了食源性疾病风险。

校园餐的质量,衡量着教育的温度。面对伺机从孩子们嘴里夺食的“硕鼠”,只有构建起多维监督的立体防线,才能让“校园餐”真正成为阳光餐、放心餐,守护好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