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编辑的四苦四甘(文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6:34:00    

徐 海

编辑是个古老的职业,某种程度上,书籍的历史有多长,编辑的历史就有多长。从抄本到批量印刷再到数字化海量投放,当作者身份与发布者身份分离时,编辑的作用与地位便开始产生。今天,无论是纸媒还是数媒,只要读者读到的是众多复制品中的一份,那大都是经过了编辑之手;人们以为看到的是作品,实则看到的是经过编辑这只“看不见的手”编辑加工后的“商品”。作者或因作品而伟大、传世,或因作品而被讽刺、被差评,而编辑则常常被忽略、被遗忘。所以,在我国,编辑的角色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形象比喻。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甘苦,有些是甘多苦少,有些是甘少苦多;有些能苦尽甘来,有些往往是苦尽苦还来。但世界上似乎没有只苦无乐的行业,也没有只乐无苦的行业,只是苦乐不均而已。

编辑也不例外。

要说编辑的苦,大概有四。一是工作单调。人们误以为出版单位编辑很幸福,因为编辑有很多书可以看。实则不然。看书人是喜欢的书就看,不喜欢的书就不看,可以看一半就扔掉,也可以看两页就扔掉。但看书稿不是,因为看书稿是你的任务,必须完成。青灯黄卷,漫漫长夜,编辑有时需花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编辑完一部或一套书稿。“看书稿”是通俗的说法,准确地说是“书稿加工”,其实与工业品加工有相似之处。凤凰出版社“江苏文库”编辑部6人,10年须加工3000册《江苏文库》书稿,过程很苦。二是收获与付出有时并不匹配。很多学术著作、科学著作、古籍整理出版后,因为发行量少,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与编辑付出的心血完全不成正比。基于出版行业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这些书稿仍需出版。编辑投入大量心血,回报很少。三是压力大。即使历经严格的三审三校流程,有时候也难以确保书的内容毫无差错。三审三校只经过数人之手,却难以逃脱成千上万的读者之眼。最后,现实中很多编辑终其一生,也只能停留在普通编辑岗位。

不过,只要你是位用心做事的编辑,也会体会到自身和行业的很多乐趣。首先,编辑能够结识众多作者。很多作者智慧非凡,编辑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可深切领略到他们身上强大的创造力和优秀人格。套用钱锺书的说法就是,编辑既吃到了鸡蛋也看到了母鸡。其次,很多书传承百年千载,责任编辑之名永刻书上,编辑便有幸与作者一同不朽。再次,当书籍发行顺利、畅销热卖时,出版社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创造令人吃惊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图书市场繁荣,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而且,作者和编辑同样都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古今中外出版史上靠版税致富的作者,以及因图书畅销而显著提高收入的编辑不胜枚举,这大大提升了编辑的生活幸福感。编辑的最后一乐,当来自读者。很多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所编图书受到读者的好评乃至追捧时,其乐趣有时候并不亚于作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