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是谁说的名言(为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点赞)
“难得糊涂”,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写的传世名言,读《清史稿》《清史列传·郑燮传》和扬州等地方的府志,感到郑板桥不仅是一个书画大家,更是一个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一点也不糊涂的好官。
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任知县,“调潍县,岁荒,人相食。”踏上潍县,潍县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郑板桥心急如焚。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天天缠着他求字画。郑板桥无奈,以鬼画讽刺之,姚耀宗十分愤怒,撕画掷地。郑板桥目睹钦差之威淫、百姓生活之惨状,心力交瘁,忧闷不语。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谁知郑板桥板脸怒吼:装糊涂,我装不了。你可知道,拯救万民,是我的职责。上面有什么谴责,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灾,让老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把粮食发给百姓,救活了上万人的性命。到了秋季,百姓又都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钱,替百姓交赋税。在他去职离任时,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生祠奉祀他。
“于民事则纤悉必周,”郑板桥对百姓之事不但不糊涂,而且都处理得细微详尽,十分周到。“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夜里外出,听到茅屋里传出读书声,大大咧咧的郑板桥竟细心地循声而去,打听夜读人情况,知道是个叫韩梦周的穷家子弟,就慷慨资助,帮其求学。韩梦周在他的帮助下,考中了进士。郑板桥“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冤民。”他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知县,无论在范县还是潍县,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从没有积压过公事,从来不做糊涂官。一个七品芝麻官,让老百姓代代传颂,绝不仅仅是他的字画,更是他的民本情怀。
在“难得糊涂”字幅下面,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通过史书了解了郑板桥的做人之道,更能明白这款跋的真义,也更能理解“难得糊涂”之全意了。聪明难——这是说人要进取,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难;糊涂难——得过且过本来并不难,但一个一心勤政爱民的人心中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也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抗争不过黑恶势力,又不愿昧着良心去“糊涂”,这种聪明之后的糊涂,当然就更难。在种种“难”面前,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清醒、正派、刚直不阿的郑板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笔下有颓意,心中是抗争,行动则是不该糊涂时坚决不糊涂。品嚼史书记载,一个立体全面的郑板桥站在了我们面前。对于个人利益,郑板桥总是用“让他几尺有何妨”的心态处置,而对于百姓利益,郑板桥却从来不肯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