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一引领两支撑三联动”培育杂粮产业复合应用人才
内蒙古农业大学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以下简称“杂粮创新团队”)历经20年发展,立足燕麦、荞麦、谷子、藜麦等特色杂粮作物,通过党建引领,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与科研团队平台为支撑,推进产教融合、专创协同及校内外导师联动,构建“一引领两支撑三联动”育人模式。杂粮创新团队聚焦杂粮产业需求,将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改实践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实践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杂粮创新团队累计培养了1000余名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研发的系列特色课程与教改成果在全国10余所院校推广应用,形成从种质创新到产业振兴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我国特色杂粮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实践创新“双驱动” 教赛融合育英才
杂粮创新团队深耕人才培养全链条,构建“科研育人—成果转化—产业反哺”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师制”模式,指导学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60篇(其中SCI40余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6篇;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2项、银奖5项,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50余项。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团队对接20余家企业构建产销服务平台,依托“内蒙古味道”品牌推广特色产品200余种,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教育育才—科技兴产—产业富民”的良性循环。
科教反哺深融合 示范引领扩效能
近5年,杂粮创新团队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5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转化为育人载体,把试验开展在田间地头,让研究生通过项目实现个人成长。在武川、库伦等杂粮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16个、核心品种选育基地6个,审定品种13个;与乌兰察布农科院共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燕麦荞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在清水河县、武川县、四子王旗等地建立6个校外实践基地与试验点,通过“实验室—试验田—企业”贯通式培养平台,为团队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科研条件。
团队筑基强根本 育才增效兴产业
杂粮创新团队以科研反哺教学,构建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头人领衔组建由3名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岗位科学家、6名自治区“草原英才”及4名柔性引进专家构成的核心梯队。年均开设“可持续耕作制度”等5门硕博士课程,累计培养博士22人、硕士79人;毕业生90%扎根杂粮领域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及基层农技部门,为我国杂粮产业输送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禾下乘凉梦”。
模式革新立标杆 育才实效惠四方
杂粮创新团队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重塑—‘双创’赋能—产业服务”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在教学端,团队牵头农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卓越农林计划,“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耕读教育科普基地”获批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内蒙古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教改论文15篇。在“双创”教育中推行“导师+项目+团队”孵化模式,指导学生通过“产学研用创”模式打造杂粮全产业链,相关成果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在社会服务层面,打造“科技特派员+研究生工作站”服务体系,在四子王旗等地开展科技服务50余次,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模式帮助农户节本增效15%。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基地项目实训—企业真题真做”,实现教育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相关事迹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形成产教融合示范效应,助力乡村振兴与教育创新双提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杂粮创新团队紧扣落实“五大任务”,首创“一引领两支撑三联动”培养体系,聚焦杂粮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杂粮产业升级,既为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又通过生态种植技术强化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彰显农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国家担当。
(作者:刘景辉 赵宝平 米俊珍)
相关文章
- 内蒙古农业大学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一引领两支撑三联动”培育杂粮产业复合应用人才 04-25
- 快看!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建设传来新消息! 04-24
- 把关简历、模拟面试……AI小助手,帮你来求职! 04-24
- 把握关键抓手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04-24
- 不困于“一域”方能谋全域之兴 04-23
- 内蒙古启动“创兴北疆”创业服务活动 04-22
- 2025海丝数字经济大会在石狮召开 04-21
- 前《绝地潜兵》《魔兽世界》开发者组建新公司,动捕演员竟是匹马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