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特别策划 | 遗体整容师:在生死边界重塑生命容颜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
打粉底、画眉毛、抹腮红、涂口红……这个化妆的过程可能很多女孩子都很熟悉,它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但当这样的操作出现在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师身上时,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神秘。临近清明节,大众网记者走进广饶县殡仪馆,了解遗体整容师刘向峰的工作日常。
巧手塑容颜 高超技术守护生命尊严
44岁的刘向峰已经在殡葬行业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记者见到刘向峰的时候,他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几十平方米的整容间里,摆放着几辆担架车,一旁的推车上放着一套完整的化妆品,化妆刷、眼影盘、腮红、调色盘、眉笔等化妆用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化妆箱内。
“遗体从冰柜里推出来冒着凉气,面部很难上妆,需要用热毛巾将遗体脸部焐热后,再用酒精清理逝者的鼻腔、眼部,梳理头发,防腐。”刘向峰说道。而后,他凝神静气,俯下身,用工具在逝者面部上打粉底,擦粉饼,涂口红,擦腮红,描眉毛,画眼线……
对于刘向峰来说,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整修逝者的面容和身体,尽可能地将逝者还原成生前的状态。
“一般来说给普通的遗体化妆需要花费30分钟左右,像经历火灾、溺水、交通事故等特殊事故的遗体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刘向峰边给遗体化整容边告诉记者。

大约半个小时,遗体整容完毕,他将棺盖盖好,向逝者深深鞠了一躬。这是刘向峰做得最简单的一次化妆整容。他每天都要为逝者进行遗体整容,多则十几名,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生死见初心 敬畏之心传递人间体面
刘向峰清楚地记得刚上班的时候,自己不敢面对死亡,也不敢触碰遗体。最难熬的是晚上,不敢关灯睡觉,做噩梦是家常便饭,半夜上厕所都需要鼓起勇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心里有种特殊的恐惧感。”馆里的老师傅带他天天“练胆”,还不时开导他,鼓励他。渐渐地,他可以从容地面对遗体。
2009年的一天,让刘向峰至今难忘。一位因车祸离世的逝者被紧急送来,遗体损伤十分严重。“当时送来遗体的胸部、头部、四肢都是粉碎性骨折,已经看不到逝者原先的样貌了。”刘向峰用了四个小时,像拼图一样将碎裂的颅骨一片片缝合,用绷带固定四肢和胸腔。当遗体被推出整容室时,家属扑上去痛哭的场景,让他深深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当时看到家属趴在遗体面前痛哭的那一瞬间,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想到当时家属面对亲人离世崩溃的样子,刘向峰的声音有些哽咽,“人的生命真的太渺小了,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就会面对生离死别,我能做到的就是送我‘朋友’最后一程,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尽可能地还原他们生前的面貌,让逝者家属有一丝安慰。”
二十余年里,刘向峰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每当家属趴在遗体上痛哭时,他都会感同身受。“那就像是我自己的朋友离开了一样。”他说,正是这份共情,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记者与刘向峰叙谈,他说话轻松,辛苦在他看来其实没有什么,但提到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时,他却长舒一口气,脸上略显惆怅。
“刚开始,我甚至不敢告诉家人我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孩子。那时候亲朋好友得知我从事这份工作,聚会的时候都不愿意跟我坐在一起,我也会尽量避免参加一些喜事。”刘向峰苦笑着说。
“我知道很多人对我们这个行业有抵触。”刘向峰坦言,“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理解我们这份工作和这个行业。”在刘向峰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让逝者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让逝者的家人有一丝安慰。殡葬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细致的整容,每一处精心的修饰,都是对逝者最后的呵护,也是对生者最大的慰藉。
从最初的恐惧,到现在面对死亡不再是恐惧,而是多了一份坦然。刘向峰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展示了殡葬工作者的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用双手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用专业的技术守护着人间最后的体面。
相关文章
- 19岁入行的遗体整容师:尽力把人家漂漂亮亮送走 04-04
- 清明节特别策划 | 遗体整容师:在生死边界重塑生命容颜 04-03
- 我局完成2025年单位预算公开填报工作 04-03
- 未从有经营资格的单位(个人)购进药品,重庆百年汇海被罚 04-03
- 资助育人 助力成长——四川天一学院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04-03
- 亮成绩·谋突破·启新篇——华容县教育体育局现场办公会在县第三中学召开 04-03
- 梅江区三角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巧解消费纠纷,获赠锦旗 04-03
- 缅甸侨青震后救灾经历:以沟通为桥 守同胞平安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