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里的民生图景:一本网格档案的治理实践
在额尔敦街道纵横交错的街巷里,一本本印有社区特殊标志的网格档案册每日“穿梭”于楼宇之间。阿日嘎朗图社区网格长马雪丽的工作,从清晨敲开低保户倪先生的家门开始。
从散页到图册:一本档案的治理升级
“您看这个粉色标签代表残疾家庭,紫色是退役军人家庭。”马雪丽展开手中半指厚的档案册,237户居民的信息通过12类数据形成立体画像。这份涵盖家庭成员、职业情况、特殊需求等要素的活页档案,是额尔敦街道2024年推行的“一户一档”管理模式的缩影。

多年来,社区信息散落在15个笔记本中,查一户低保信息需翻找好一阵。如今档案系统通过图例标识实现精准定位,退役军人、独居老人等9类群体均有专属标识。“以前带着好几个本子入户,现在一册在手就能调取全部信息。”马雪丽现场演示:输入“残疾+低保”关键词,7户重点家庭信息即刻显现。
数据经纬中的温度刻度
在倪先生家,档案页上的备注栏记录着“需每月上门讲解政策”。这位因事故致残的居民,其家庭情况、护理补贴额度在档案中清晰罗列。马雪丽逐项核对后,用红笔圈出本月新增的护理补贴。“纸质档案保留着手写备注,这些细节提醒我们服务要带着温度。”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档案里特别设置“备注”栏,收录“听力较弱需慢语速沟通”等个性化信息。

这里,每个网格员都珍藏着一本特别的“民情手账”。翻开马雪丽的手账本,纸上挤满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张大爷家晃动的门把手、李阿姨窗台上新添的绿萝、独居老人藏在抽屉里的常用药清单。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社区角落的烟火气:“周四带维修师傅换井盖”“提醒赵奶奶办理医保”“给小区安装共享晾衣架”……从标准化的表格到写满故事的手账,改变的不仅是纸张上的油墨,更是基层工作者把居民装进心里的细腻。
这些手账本早已成了装订成册的暖心故事集。每一页涂改的痕迹、茶水晕染的印记,都是穿街走巷时留下的温柔注脚。当手账里的“待办事项”变成居民楼里的笑脸,那些横平竖直的表格框线,便成了丈量民情温度的坐标尺——在这里,写满民生小事的纸页,正见证着基层治理最动人的一面。
这种精细化并未替代传统走访。网格员们仍坚持入户更新数据,在动态管理中捕捉居民需求变化。2024年下半年,通过档案预警机制,社区提前发现并解决独居老人用药中断、残疾人就业咨询等民生问题47件。

小网格里的治理范式变革
马雪丽的工作包藏着基层治理的升级密码:上午采集的9户信息,下午即转化为3条待办事项。屋顶漏水、慢性病管理、就业帮扶等诉求通过“采集-分类-处置”闭环机制,实现72小时响应。额尔敦街道数据显示,新模式使政策误配率从3.6%降至0.8%,矛盾纠纷化解周期缩短40%。

在社区档案室,23册网格档案构成动态数据库。每份档案既记录着家庭人口、经济状况等基础信息,也沉淀着政策落实轨迹——低保核查时间从2天压缩至2小时,残疾人补贴发放准确率达100%。“这不是简单的信息汇总,而是治理资源的精准导航。”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
丈量出来的治理图景
傍晚时分,马雪丽将新采集的居民诉求记入档案。这些民生信息将通过网格脉络汇入城市治理体系,成为政策优化的数据基石。在额尔敦街道,像她这样的网格员日均行走2万步,全年更新数据6000余条,用网格档案册编织起纵横交错的治理经纬。

“网格虽小,装的是千家冷暖。”合上网格档案册时,社区墙上“为人民服务”的大字,折射着夕阳的余晖。这些“穿梭”在楼宇间的网格档案,正用数据与脚步绘制着一幅新时代的“上河图”,既承载着老城区的烟火温度,又标注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准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