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常识 >

洛阳龙门石窟 ,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10:38:03    

龙门石窟古称“伊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断续经营达400余年。古代匠师们在东西两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2000年11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含丰富而闻名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风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如同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石窟文化的传播

公元前一世纪,石窟艺术随着佛教而逐渐传播开来,在南面形成东南亚小乘佛教特色的石窟艺术,在北面形成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特色的石窟艺术,在东面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龟兹石窟艺术。然后逐渐东移,星星点点,由北向南进入中原。据专家考证,如果从公元二世纪开凿首批石窟算起,直到明清小规模的开凿和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已延续了千余年。在这漫长的进程中,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它们形成了中国石窟前后400多余年持续开凿的旺盛时期,其中,龙门石窟跨越这两个朝代,演绎着我国石窟艺术中最为鼎盛的一幕。

石窟造像

在龙门石窟众多造像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雕刻、绘画艺术的承袭、演变,以及不同时代的风格。龙门石窟从一开始就具有更鲜明的中原王朝皇家风范和汉民族特色风格。在造像风格上,已不见云冈石窟那种高鼻大眼,粗狂威严,而带有较多的政治宗教色彩和等级分明、主从有序的封建文化,以及中土风貌和典雅庄重的神情。

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传统的同时,有贯穿了更多的汉民族艺术,造像风格显得更加写实、自然,更富有人情味。不论是可敬可亲的阿弥陀佛造像,还是丰满温和的胁侍菩萨,都是世俗化艺术风格的典型写照,是唐代石刻中日臻成熟的艺术珍品。

(宾阳中洞)

浮 雕

在浮雕中,龙门石窟最精美的当属宾阳中洞和皇甫公窟的四副“帝后”礼佛图浮雕壁画,这些礼佛图采用高浮雕形式,场面宏大,各种人物的表现、礼佛的仪式、物品、气氛都刻画的极为细致,仿佛使你仍能感受到一年五百年前皇家宗教仪式的隆重与威严。

(皇帝礼佛图)

书 法

在中国,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共生的还有独特的书法,龙门石窟便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个丰富宝藏。早在清代,就有文人感叹道:“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古阳洞)

音 乐

今天,我国古代不少乐器已经失传,但从龙门石窟的造像中,仍可以见到它们当年的形象,如箜篌、筚篥、羯鼓、鸡娄鼓等等。更为可贵的是,在宾阳洞、万佛洞、八作司洞、极南洞等众多石窟中,还保存有不少伎乐人的形象,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当年的音乐和舞蹈情况。北魏是上乘秦汉音乐文化传统,下启隋唐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代更是汉乐和胡乐融合发展的繁荣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些我们都能从龙门石窟中得到佐证。

(八作司洞)

医 药

在龙门石窟,还有一个被称为“药方洞”的洞窟,为我们留下了我国最早的石刻药方。据考证,这些石刻药方均出自唐代,共140方,用药达173种,可治疗疟疾、反胃、咳嗽、瘟疫等40多种疾病,充分显示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药学上的杰出成就。

(药方洞)

龙门

石窟

从宗教到艺术,从造像到美术绘画、书法和音乐舞蹈,乃至建筑、医药,龙门石窟为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曾经辉煌盛极的艺术殿堂,是一本生动的百科全书,是直到今天仍熠熠闪光的丰富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