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是什么计 ?
原 典
釜底抽薪,语出自北齐魏牧所著《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的原意是指若想制止水的沸腾,就要从锅底抽掉柴火,切断使火力增强的根源,后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暗中进行破坏。
三十六计中,该计原文为“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即两军对垒,不要直接抗击敌人的锋芒,而要从其侧面或者背后下功夫,设法削弱敌人的气势和实力,用以柔克刚的策略制服敌人。这是一种从根本上瓦解敌军的战略,用于破坏敌方的战争潜力和民心士气,想办法将敌人赖以生存的条件消灭,使敌方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一举战胜敌人。
古代战例
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直逼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二万多人,局面极为不利。首战,曹操表面放弃白马,随后虚晃一枪突派精锐回袭,斩杀颜良,初战告捷,随后坚守不出。由于两军相持很久,双方粮草供给成为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断其供应,夜袭乌巢。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放火烧掉了袁军粮仓,袁绍大军听闻供应断绝,军心浮动,已基本丧失战斗力。曹操随后发起全线进攻,袁绍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绍自此一蹶不振。
现代战例
1945年10月21日~11月2日的平汉战役期间,高树勋于10月30日率部近万人起义,极大地削弱了敌人力量,加强了我方力量,为平汉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役,我军共歼敌2.3万余人,粉碎了敌军沿平汉路对解放区的进攻。毛泽东评价道:“高树勋两师起义,影响极大。”随后,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明确指出要“开展高树勋运动”。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共有近170万国民党军队受此影响起义或投诚,从根本上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
计谋分析
以上两个战例都运用了“釜底抽薪”之计,但在具体运用上,两个战例又有不同。曹操火烧乌巢,“抽”的是袁绍军之“釜”的“经济薪”,没有了经济的支持,袁绍兵败自然是理所当然。毛泽东利用高树勋起义这一事件大做文章,指导开展别开生面规模空前的心理战运动,“抽”的是国民党军队之“釜”的“精神薪”,失去战斗意志和精神,再精良的武器装备亦徒劳无用,可以说是毛泽东从战略角度统观全局对“釜底抽薪”计谋的绝妙运用。
分析古今相关战例可以看出,若使用、防范并破解“釜底抽薪”之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釜底抽薪”的前提是抓主要矛盾,顺利找出敌人之“薪”。一般来说,那些既是敌人弱点又能左右战争全局的关键点,就是需要所抽之“薪”。战争形态不同,“抽薪”目标也各异。在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能力通常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釜底之薪”。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等无一例外都是依靠此法取胜。而在现代战争中,弹药、装备、甚至科学技术以及人才等都可能成为被“抽”之“薪”,更需要指挥员善于谋断,敏锐观察,找准敌人的要害部位捕捉战机,迫使敌不战自乱。二战中,英国派遣特工深入敌后,摧毁德军建立核反应堆必需的重水基地,此“薪”被抽,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彻底落空,直到无条件投降时都未能研制出原子弹。
“釜底抽薪”的核心是合理使用“抽薪”方式,避敌锋芒。针对敌人之“釜”的具体情况,应当灵活运用“抽薪”的手段方法,防止抽薪不成,反而玩火自焚。曹操精心挑选轻骑兵从小路疾行,马嘴被扎严以控制声响,同时为迷惑袁军,先头部队打着袁绍旗帜,成功躲过多道哨兵盘查顺利抵达乌巢。试想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致使曹军行踪暴露,不仅夜袭乌巢计划彻底成为泡影,曹军甚至会全军覆没。为使“高树勋运动”切实进行和迅速生效,毛泽东指示中央成立专门部门,密切指导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并调派大批干部,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争取了大量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站到人民这边来。
“釜底抽薪”的重点是攻心夺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令敌瓦解。战国兵家尉缭子说:“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釜底抽薪,就是打垮支撑敌军士气、军心和战斗力的因素,待敌人士气低落、军心动摇、战斗力下降之时,再正面打击敌军。因此,攻心夺气,从气势上对敌人进行瓦解,就是“釜底抽薪”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敌人可能运用的“釜底抽薪”之计,也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首先“薪”要多积,才能保证“釜底”之火连续不断地烧下去;其次是“薪”要能够持续补给,随时可以“亡羊补牢”;最后就是“灶”要严守,对锅灶要严密防守,还必须保证锅要盖紧,这样一旦“抽薪”,还可保温于“釜”中之物。
相关文章
- 社保交了之后多久有效 01-18
- 金融犯罪会判多久 01-18
- 车险多久可以出险 01-18
- 车贷代偿之后多久 01-18
- 办理落户成功需要多久 01-18
- 公司更换地址要多久 01-18
- 认识多久去女方家 01-18
- 离职多久后结算工资 01-18